罪与罚读后感400字
罪与罚读后感400字,罪与罚大家爱读过吗?这是一本心理类型的小说,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找这本书来阅读!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罪与罚读后感400字!欢迎阅读!
罪与罚读后感400字【1】
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情节不是很曲折,《罪与罚》读后感。
主要线索是主人公以一种不平凡人可以杀死平凡人的想法(精英社会),杀死了放高利息贷款的老太婆。
但是当他杀死她之后发现了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其中有很多让人感到刺激的地方。
里面的心理描写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特别是主人公在警察局的时候,那种智斗,更是让人惊叹。
但是看完这本书想到得更多的是里面人们那种受苦的精神。
我们经常说中国人艰苦奋斗,能忍能吃苦之类的。
从某一方面也许是这样。
但是和这本书里面的那种“受苦与忍受”却有本质的区别。
这本书里面的人,或者说俄罗斯人的忍受与受苦精神主要是来自一种道德和宗教精神。
他们“渴望”受苦,因为这样能够让他们心安,读后感《《罪与罚》读后感》。
也许心里的安慰比来自物质上的安慰更让人愿意接受吧。
当然还有宗教精神所在。
但是,所想到的中国人的那种忍受与受苦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生存的“智慧”。
一种隐忍,一种“独善其身”的想法,一种为了生存,可以放弃放弃很多东西,甚至自尊的“劣根性”。
好比我们一直推崇韩信的胯下之辱,甚至还将其放到教科书里面。
它一直在告诉我们,为了生存,其他一切都是浮云。
怪不得中国人的那种“拓荒”能力那么强。
怪不得在全世界各地中国华人都能很好的生存着。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独善其身”。
个人各扫门前雪,不是我的事我就不理。
以至于我们能够围观落水的人而不去救援。
甚至还当做娱乐来看。
无事生非,惹来一身骚又何苦呢?唯有生存才是硬道理。
罪与罚读后感400字【2】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罪与罚》,它是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小说描写了一个贫困交迫的大学生,因痛恨放高利息贷款的老板娘的盘剥,愤而行凶却自以为是伸张正义。
然而杀人的恐惧,良心的谴责,使她饱受心灵的煎熬,整天心惊胆战。
最后在爱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帮助下,投案自首。
这样,她整天就不在发生心灵的恐惧。
想对大学生说:我知道你们都很痛恨那个老板娘,但你已经知道那个老板娘已经身患肺病活不了多久,但你为了伸张正义的名称去杀人,这样是不对的。
想对老板娘说:你的凶狠压榨穷人的钱,谁都知道,难道你想一直走在黑暗里,不去寻找光明,再加上只做坏事不做好事,你真是罪大恶极。
当高山的崎岖变成了坦途,当古老的文明随着炽热的岩浆和无数沸腾的生命一起跌入黑暗的深渊,当辉煌的王朝在一片复辟之声中再次走向战争的漩涡中,沕穆的历史经书是始作俑者的迂阔之论,还是历史的倥侗,是上古的情思还是梦幻泡影,却早已成为不辨的真理。
《罪与罚》读后感【3】
青年拉斯科尼科夫杀了两个人,一个是计划内的,一个是计划外的。
事实上,在整个犯罪过程中充满了计划外因素,某种恐惧使他连大门没关这个严重的事实都忽略了。
放下斧头那一刻起他就崩溃了:“难道是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
拉斯科尼科夫有一套自己的.犯罪哲学,他把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甚至可以随意杀人。
为了把自己和家人从贫困病苦中拯救出来,也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那套理论,他举起斧头,结果了两条人命。
杀了人之后,拉斯科尼科夫的生活便堕入一种地狱般的焦躁。
三种来自不同方向的审判紧紧擭住了他。
一是代表法律和社会力量的审判官波尔费利,一是代表上帝之爱的索尼娅,最后就是来自拉斯科尼科夫内心的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道德谴责。
这三种力量最终把拉斯科尼科夫摧毁,他选择了自首,从而在监狱生活中获得解脱。
妥氏采用强大的心理分析和戏剧性的对白把这么一个故事讲述的一清二楚,并不遗余力地坦露出他对书中每位角色的同情,不堪生活重负酗酒身亡的小官吏,为了谋生出卖肉体但却拥有高尚品格的,为爱折磨走上自杀之路的富有鳏夫,还有这位初出茅庐,未能了解到生活的全部,便向魔鬼屈服的自命不凡的主人公。
再来谈谈这位主人公,妥氏在书末写道:“虽然他对自己做了严格的审判,他那变得冷酷的良心并没有从他以往的所作所为中找到特别可怕的罪恶,除了那个任何人都会碰到的简单的失策以外。
他感到羞愧,是因为他拉斯科尼科夫,由于某种盲目的命运的判决,才如此无望无声无息而又愚蠢地毁灭了,如果他想使自己的良心多少得到一点平静,那就只有俯首帖耳地向这个判决的荒谬屈服。
至此,作者才终于点透对罪犯的最后审判,这位拉斯科夫尼科夫,他之所以接受惩罚并不是出于对所犯罪行的忏悔,而是大难临头束手无策的妥协,在他的内心深处,自己的那套犯罪哲学依然在发挥效用,“那些人成功了,因此他们是对的;而我呢,失败了,所以我没有权利迈出这一步。
只有在这一点上,他才承认他有罪:他失败了,并且去自首了。
可见,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妥氏所倾注的与其说是彻底的同情,不如说是一种批判以及基督教式的宽容。
后者在代表基督精神的女人索尼娅身上得到了体现,她追随拉斯科尼科夫来到流放地,八年内一直单向地用无私之爱感化着他,这份爱也许与爱情无关,也许直接来自于上帝。
最终使这位罪人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尽管他对自己的罪恶缺乏真正理智的反省,故事的最后,拉斯科尼科夫找到那本从未打开过的福音书,一个念头从他的脑海里掠过:“难道她的信仰,现在不应当成为我的信仰吗?”
上帝给了罪人新生。
大胡 子用了这本大部头的犯罪小说来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