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书 > 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时间:2024-04-09 15:01:20
死亡诗社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死亡诗社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1

影片讲述了一个特立独行的老师和一群年轻学生的故事。老师的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过于超前,这本不是一件坏事,却不被当时的大多数人接受。这大多数人,包括老师的同事、上司也就是校长、以及学生家长。而学生是理解并接受他的,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影片以Neil的死亡达到高潮。我们说一个人自杀,是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去分析的,举个例子来说,我国今天,许多人因为适应不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思想冲击还有的个人信仰缺失而自杀。而我注意到影片首映是在1986年6月的加拿大,所以说这部电影的年龄可能比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还要大,那时候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的论坛一类形式的诗社,更没有什么第二课堂活动,学校传统的管理制度更让人觉得压抑沉重。

作为Neil的父母——如果我是Neil的父母,我肯定会为儿子的表演天赋和才华感到骄傲的,毕竟这是一件好事啊!而他的父母却百般要求他成为一名所谓体面的医生,禁止他的一切兴趣爱好,这个就有点儿极端了。

Neil的死,有学校,有家庭,有社会的责任,老师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原因,只是一个导火索。那么为什么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老师的身上呢?

因为,久负盛名的学校要保住它的名誉。这个学校如果要维持它的正常运转,就必须牺牲一个可怜的老师的利益,老师只不过是一个替罪羊,是整个教育系统中一个最小的螺丝钉,一个人的力量是无力改变长久形成的庞大的传统教育体制的。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之所以存在那么长的时间,也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之处。

作为先驱者,Neil的这位老师的牺牲意义是很大的。任何一项革命或改革,都必然有先驱牺牲。毕竟改革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在教育也在趋利的时代,我相信像Meil老师一样正直的教育工作者依然大有人在。虽然一小步一小步的,但在坚定地在改变我们的理念。

令人欣慰的是,影片的最后,大部分学生都站在桌子上为默默地目送老师离开,这也是这个老师最大的欣慰吧!也赋予我们了一些对当今教育体制的深刻的警醒和思考。

死亡诗社观后感2

“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这句话是梭罗所言。电影《死亡诗社》中基丁先生在课堂上也引用了这一句,他鼓励学生们别陷入这种境地,通过独立自主的思考,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结局学生尼尔·佩里因父母极力反对他当演员以及以转校来告诫他时选择自杀而结束了生命。少数学生一个一个的站在了课桌上,唤即将离开学校的基丁先生为“Oh captain,my captain”,并且是托德第一个“站”起来。其他人则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低着头。由此看来,基丁先生的教育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或许千人千面。

于我而言,更多的思考放在了探索梦想与自由两者的关系中。影片开始通过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打趣谈话中交待了他们父母的职业,而他们毕业理所当然的成为父母一样职业的人或者父母眼中所谓的优秀的人。这可能就是生活于“平静的绝望”中的状态吧,就好像温水煮青蛙一般,他们放弃了自己思考,而是选择了与父母一样的步伐和节奏。尼尔·佩里一直扮演着听父母话的孩子角色,而在他终于第一次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并且去尝试后,他也依旧不想面对父母以及选择避开父母那一关。父亲发现后严厉地劝诫他放弃当演员,他努力想征得父亲同意去演戏,但并没有像基丁老师后面开导他那样来向父亲表示出当演员的坚定和毅力。后来虽然尼尔第一次表演圆满成功但是依旧没有获得父亲的认同,最后选择了自杀。尼尔对于自己找寻到的梦想葆有热情与行动,在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他也是自由的,但对于外力的困阻他似乎少了一些深刻的思考以及勇气。他依旧无法摆脱扮演爱听话的孩子的角色,无法逃离他父母这条河流。虽然希望渺茫(父亲也曾对他说过只要他好好毕业长大了任他自己怎么做),但是身在追求实现梦想的途中不就是一种自由吗?这样的人生行会让你体验到不同于以往的欢愉,痛苦甚至绝望,但是会让你成长。开花固然漂亮,但结果成熟才是以后生命、自我、爱、梦想延续的一种方式。是终点也是起点。叙利亚诗人尼尔多斯在他的诗中曾表述道:如果你认为自己能够实现梦想,那么你永远不会梦想。听起来像是悖论,但这种矛盾性不也让我们的生活慢慢和自己相聚吗?

即使愚蠢,即使另类,但只要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只要是你自己内心的声音,那这个梦想就是有意义的。或许你会问,这意义又存在于哪儿呢?我会回答:这意义存在于你追寻梦想中所呈现的自由感,在于你一点又一点的与你自己相遇靠近。

死亡诗社观后感3

初看影名,第一反应是电影剧情可能会比较悲凉凄惨,但当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它带给我的却是震撼与感动。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里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基丁老师带动下,年轻的学生们在视“传统和纪律”为第一要务的“地狱学校”,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课堂教学,领会到了诗歌的非凡魅力,体悟到了独立思考的乐趣,感受到了生命追求的另一种可能。基丁老师用他所特有的方式,开拓学生们的眼界,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不再死板地墨守成规,而是释放属于年轻时代的活力与激情!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照片,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基廷甚至要求学生将课本中古板老套的内容撕去,自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开始懂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前途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探讨诗歌、人生。

有勇气展示个性,有勇气追求爱情,有激情热爱诗歌,有激情追求自由,寻找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并付出不懈努力去对之追逐。在这种充满活力与激情的片段里,“死亡诗社”代表着一种诗意的态度,明快而欢喜,像最美的春光一般,温馨而感动。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在影片中,一开始基丁老师因为思想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让当时的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但在渐渐的接触和了解中,学生们开始理解并接受他甚至成为了心心相惜的朋友,因为他适应了年轻人的天性,让他们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这其中我认为和“爱”是分不开的,他在教育中用爱去感化学生,用爱与诗歌去教育他的学生,以此让他们来明白生命的真谛。

影片最后,基丁老师被校长呵斥快点离开,沮丧中夹 ……此处隐藏5184个字……尼尔的想法,只想让尼尔一心学习,考上哈佛,以后做一个医生。然而尼尔不想走父亲所安排的路,但无奈之下只得听从父亲,尼尔找基丁诉说心中的苦闷。基丁多次找他父亲谈话,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尼尔以自杀的方式向父亲做出最后的反抗。而基丁也因为“教唆”学生的缘故,遭到学校的辞职。

整部影片的高潮我认为就在最后基丁离职的时刻。他之前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成功的将自由的种子种在了学生们之间。在他临走时,他的学生们都站在了讲台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送别这位可爱可敬的基丁老师。

虽然基丁老师无法再带领他们继续追寻自己的梦想,但是我相信他的学生们一定不会辜负基丁的那一片心意,他们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死亡诗社观后感11

没有想到电影的结局会是悲惨的,不过这到是恰恰提醒了我:不要过去理想主义,梦想很好,但一定要有一定的现实。也就是说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当基丁老师对学生说出这句:“哦,船长!我的船长!”时,我特别感动,感受到这个老师是在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会而不是一味地知识灌溉。填鸭式教学,已经过时了!!!可为什么我们还在会说现在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是填鸭式呢?

不时会看到现在所谓的减负是越减越重,孩子的书包越来越重,从前是背包现在书包都做成了行李箱一般有拉杆了。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根源到底在哪里?我真的不知道了,或许我应该更加深入地去探讨。

过去很多个日子里,我总会问自己:为什么选择小学教育专业?为什么要想要当老师?一开始答案特别伟大:我要去“拯救”现在的小学生!用我学习到的先进的理论为现在的孩子带去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们不再经历我曾经经历过得不美好。在后来的教师技能训练中,我不断受挫不断发现自己在追求完美追求别人的夸耀,我也不断地被提醒:现在的教育体制还不允许你“创新”、“特立独行”,会有学业成绩、家长、学校等等要求着你。我开始忘记了自己要当教师的初心,可是连自己都觉得那些话是遥不可及的,我怎么会有爱学生的心?怎么会有要帮助学生的心?怎么会真心地想要帮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如果我只是在追求“完美”,讲课讲的如何天花乱坠如何征服评委老师,我怎么会记得其实我最开始是想要帮助学生呢?

再回到电影,基丁老师最后走的那一幕,很多学生都站起来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站起来。我很敬佩那些站起来的学生,同时尊重那些没有站起来的学生。这个社会,正是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才会丰富,人之所为人是因为我们会思考有思想。我深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因为探讨教育的意义的人越来越多,思考如何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人越来越多。

好的生命是有事做,有人爱,有问题可想,有选择的自由!我们都加油吧!

这本来是一篇要上交的作业,我不想去随意百度一下然后东拼西凑成一篇观后感,所以选择来豆瓣写下自己的感受,记录提醒自己。然后再交给老师。

真实比起优秀更可爱。

死亡诗社观后感12

假期中我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这部名字有些恐怖的电影却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其中关乎师生情,同学情,还有主人公们那份对文学的崇高热忱……

威尔顿预科学院是一所沉闷而教条的贵族学校,直到一位诗歌老师——“船长”基丁来到了这所学校。他以他独树一帜而又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迅速获得了学生们的爱戴。他们发现基丁老师曾是一个叫做死亡诗社的学校秘密组织中的一员。不循规蹈矩的学生们决定重新创立死亡诗社,每天晚上他们都到学校的山洞中朗读诗歌,直到一天他们中的一员在校报上以“死亡诗人”的名义刊登了一篇激进的文章。学校决定对此事进行调查。随着成员尼尔在父亲的压力下自杀和另一个成员卡梅隆的告密,学校偏执地认为是基丁老师错误引导了他们,师生们也只好悲伤的分别。

基丁老师虽然遭到学校开除,但他用他的热忱和激情带给学生们的深远影响却是难以磨灭的。他的突破常规的教学方法如同普罗米修斯带给黑暗人间的火种一样,使这个毫无生机的学校重新充满活力。

基丁老师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卡匹迪恩”,在拉丁文中即“珍惜时间”的意思。他希望学生们在学生时代能够珍惜宝贵的时光。影片中基丁老师带领学生们看了学校的照片墙。当尼尔等人看到一个个手捧毕业证书和考了高分的试卷的往届学生时,却被告知他们在毕业后过着枯燥而乏味的生活,每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他们在那里反复朗诵“卡匹迪恩”,也正是在那一刻,他们真正理解了诗歌。

基丁老师教会了学生们突破常规。他不希望学生采用课本的理论方法来欣赏诗歌,为此他要求他们撕掉书中这部分内容,因为在基丁老师眼里,诗歌是要自己去体会的。他带领学生在院中随意做他们想做的动作,抑或是在广阔的草场上踢球。

基丁老师的课堂在外人看来总是疯狂而无所约束的。但或许也正是他们的“疯狂”和对自由的追求,才使他们真正明白了诗人并不是只会写韵脚的自娱自乐的文人。他们理解了真正的诗人是怎样的,在走路时,他们是舞者,在绿茵场上,他们是斗士,他们是自己思想的创造者,他们珍惜当下,而又歌颂死亡。他们愿意为此付出全部,或许这就是死亡诗人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13

初听到这个题目,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是一部恐怖片,还频频猜测剧情。带着猜测和疑问观看了这部影片。

这是发生在美国大学里的事情,这所大学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这位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理解了他,开始勇敢地应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我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最后的结果也是令我们出乎意料的,学生死了,老师走了,诗社散了,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在这部影片里,我比较欣赏基廷老师,他透过诗歌解放了他们的思想,教会他们如何思考,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社会好处上的人,而不是墨守成规,教条死板的书本“奴隶”!遗憾的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基廷却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是以一个忍气吞声的形象出现,被校长和尼尔父亲训斥得没有半句怨言。他虽然有着浪漫主义的思想,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从这个好处上来说他是失败的。但他同时又将自我的思想传递给他的学生,让他们敢于背着学校成立自我的社团,敢于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要求放女生进学校,敢于冒着被打的危险大胆地追求

自我喜爱的女孩。当原本最为胆小怕事,最为循规蹈矩的托德第一个站到桌子上高喊着“船长,我的船长”并带动其他人一齐为基廷送行时,他事实上已经成功地教育了这帮学生!

同是作为教师,这部影片的教师形象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和迷惑,自由、开放、融和与意外的结果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在同情基廷老师的同时,更多的是欣赏他的教学方式和做人原则,在这一点上他是成功的,也是我们能够借鉴的地方。虽然基廷老师最后无奈的离开了学校,但是我相信这群学生会永远记住他的,我想作为老师就这一点也就够了。在完美中留有遗憾,我想这就是这部影片成功的地方吧!

《死亡诗社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