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说明文

古筝的说明文

时间:2024-07-10 12:29:22
古筝的说明文

古筝的说明文

相信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特别是作为常用文体的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那么应当如何写这类型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筝的说明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筝的说明文1

一天,吃过晚饭后,我在楼顶上发现了一个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台古筝。

这台古筝大约有两米长,30厘米宽,琴面上有20根不同颜色的琴弦,琴板是用透明的钻石做的,像圆柱形一样。

我轻轻地摸梓它,感到很光滑。突然,只听见一个声音在说:“姐姐,让我带你去一个地方玩,好吗?”是谁在说话?我向周围看了看,没有人,原来是古筝在说话,吓了我一跳。我答应后,古筝便带着我飞向了包围的天空。

刚开始,古筝飞得忽高忽低,吓得我不敢睁开眼睛。渐渐地,古筝飞得越来越稳,我的心也慢慢在平静下来,尽情享受飞翔的快乐。飞着飞着,我起了困意,可是目的地还没有到,我只好趴在一朵乌云上,睡着了。

醒来时,我正躺在一朵白云上,古筝就放在白云的另一端,我站了起来,一把椅子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像是在邀请我演奏一曲,我也不由自主地坐了下来,弹起了古筝。

弹着弹想,古筝里竟然飞出了许多小音符,不断地洒下大地,一时间,人们都沉浸于音乐的海洋中,随着音乐跳起了舞。

过后,我停止了弹奏,但古筝自动地弹了起来,美妙的琴声不时地回响在我耳边,一会儿像小溪流水,一会儿像小鸟鸣叫,一会儿像蛙蛙鱼叫,我深深地沉浸于音乐的海洋里。

等我醒来时,我早已回到家了,原来是古筝将我送回来的。在离开的时候,古筝舍不得离开我,就滴下了一滴眼泪在我脖子上,变成了一颗三角形的透明的钻石挂在我的脖子上。

这架古筝真是神奇啊,我真喜欢它,什么时候我能再见到它呢?

古筝的说明文2

艺术是什么,是天空中那最特别的一朵流云,是星空中最不同的一颗星。

一年级,我因为好奇而参加了学校的古筝,开始了一路坎坷的练琴之路。而古筝这门别具一格的艺术,也伴随着我,从童年步入少年。

我们练古筝的地方很特殊,在一个很像古代建筑的四合庭中。古风的建筑加上古筝再好不过了。

记得有一次,我学完古筝已经8点多了,妈妈还没来接,我就在一边的石櫈上吃桔子。正吃的痛快,老师的房间里竟传出缕缕琴声悠悠扬扬,一种情韵令我回肠荡气。琴声如诉,好像道出了老师悲伤而兴奋的心情,我听得出,这首曲子叫《虞美人》。

尘缘中琴声,月皎波澄,令人心旷神怡,耳边余音缭绕,微风忽起忽伏。我闭上眼睛慢慢品味,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美人,她趴在床向我倾诉自己的不幸,牵着我的手将我拉到江边,江水汹涌,一浪接着一浪的拍击着岸边。美人凝望着江边的尽头,几滴泪水溢出眼眶,从她的脸颊滚落而下。

琴声停了,我却依然沉浸在另一个世界,久久不能回过神来。过了一会,琴声再次响起,?扬顿挫,深沉、婉转却不失激昂。似乎美人在大哭,哭得泣不成声,哭的撕心裂肺,哭的地动山摇,哭得大海里鱼都蹦出了水面。

琴声如诉,将所有最美好的时光,最灿烂的风景,最初的模样,都源源流淌出来。琴声如诉是在过尽千帆后,看岁月把心迹澄清,是隔沧海之时,沉淀所有波澜壮阔,在懂得之后,每一个音符下,都埋藏着不一样的色彩。

艺术,是无人能比的,就如古筝,一样琴音虽可听,但琴意谁能论。

古筝的说明文3

古筝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这些大同小异的传说也正好说明这些说法的不可靠。此外就常识而言,瑟分为二就就成了破瑟,岂能算筝?若将瑟破为二而修补成筝,恐怕远比制作筝、瑟要难吧?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其发音的性质而得名,刘熙《释名》中“筝,施弦高,筝筝然”,就持此说。说筝因“施弦高”而发音“筝筝然”,这音色显然乃是对瑟的音色舒缓而言的,这就把筝与瑟联系起来了。确实,我们的民族乐器可以因乐器的来源而命名(例如胡琴),也可以因研制方法而命名(例如琵琶),更可以因为音色而得名(例如巴乌),这儿的筝因音色发音“筝(铮)筝然”,而得名也未尝不可。从后文来看,起初的筝与瑟并不密切,这就失去了筝瑟音色对比的意义,从而使此说显得难以使人全信。

以上所说筝的命名,也涉及到筝的起源。既然“分瑟为筝”之说不可信,那么出事的筝呀就不是破瑟而成的了。那么筝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汉·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

从应邵的《风俗通》所载可知,汉以前的筝其制度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是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筝了。

唐代的杜佑在《通典·乐四》中说:“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今观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准六合,弦柱拟十二月,设之则四象在,鼓之则五音发,斯乃仁智之器,岂蒙恬亡国之臣关思哉。并有附注说:“今清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肯十有三弦。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

以上两条资料颇值得我们注意,应邵乃东汉末年(二世纪末,三世纪初)人,他所记的“五弦、筑身”,乃是按照《礼乐记》的记载,并非亲眼目睹,而他所见的“并、凉二州,筝形如瑟”,却未提及其他地区筝形是否有异。唐代末年的杜佑,乃是九世纪人,他在《通典》中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筝完全如瑟的形制,这形制也符合正统礼器的标准。当然,杜佑同时也提出了对“蒙恬造筝”这一传说的疑问。

筝究竟是否为蒙恬所造?近年有人认为蒙恬乃文武全才,他造筝也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根据年代来看,蒙恬造筝并不具备这种可能性。蒙恬祖父蒙骜,死与公元前240年(秦王政七年),此时蒙恬不过是20多岁的青年,即使青年的蒙恬有制筝的才华,制成后却要它在短短数年内就流行秦国,并成为当时秦的宫廷乐器,看来不具有这种可能。更有人说,筝乃蒙恬筑长城时所造。这一说法就更不具备可能性。因为蒙恬修长城,乃是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国以后之事,这比李斯呈《谏逐客书》至少要晚十六年!亦有说蒙恬所造为“笔”,古繁体“笔”与“筝”近似,因为记载失误,于是以讹传讹有此说。

应邵《风俗通》说,筝乃“五弦、筑身”。但“筑”是什么样式,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汉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他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髹以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实心,不利于共鸣,若用来演奏,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而《同典》载,唐代的筑长四尺三寸,汉筑演变至唐代虽然有异,但相差也不至于如此悬殊。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它是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五个,这就与《风俗通》的记载相符。这具明器筑的样式与瑟相同,似乎又说明瑟、筑、筝的样式是极其相似的。

假如真的瑟、筑、筝的样式雷同,那么我们只能认定筝与瑟的差别除了音色有别而外,外在的差别主要在于弦数,即:瑟有二十五与五十弦之分,而唐代的筝仅为十二弦与十三弦,当时的筑也发展成为十二弦与十三弦,那么筑与筝之间的区别又在何处呢?《通雅》在筝下注明“踏步筝用骨爪,是、长寸余,以代指”;而在注筑时引《释名》的`说法:“筑,以竹鼓之也”。如此看来,其实、差别主要在于筝是弹拨乐器而已。当然,《通雅》还在筑下注明:“似筝,细项”,这“细项”便成了筑与筝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原来初试的筑,是要以左手握住颈部而用右手击奏的,故而“细项”,唐代已长四尺余,显然无法握持,这细项看来乃是保存了旧有体制而已。《通雅》在筝这一条目下还注上了“轧筝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弹筝用骨爪。长寸余,以代指”的说明。这一注释在于说明CHOU(手部诌去言)与轧筝本是同一器物,其名称的差异仅仅是一为弹奏、一为拉奏而已。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

从以上讨论可知,无论是筝似筑还是筑似筝,筝的初试形态至今并未弄清楚。因此,筝的起源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关于筝的起源的探求,显然是无法从文献中寻求根据的,看来必须求助于考古的新发现。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介绍古筝

古筝是一种民乐,有很多人不了解它,下面就由我来向你们介绍古筝吧!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它是中国独有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有21根弦,一个音区有1、2、3、5、6这几个音,4和7是压在3和6上弹的,在D调乐曲里,绿色的弦是都5的音。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筝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前岳山、琴身和后岳山。琴身上还有21个雁柱,也称琴马、筝马。因为它长得很像马,所以叫筝马。在古筝的背面还有3个出音空。古筝很像一块木板,但和木板相比,古筝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

告诉你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最早,筝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是:“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人们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知道我为什么知道那么多古筝的知识吗?因为我从幼儿园就开始就喜欢并学习古筝。我那时候太小了,每次上课妈妈都陪我一起,回到家她先要练习,再手把手教我,而且每天练琴她都在旁边守着,就这样妈妈一直陪我了三年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练琴的时候别的小朋友可能在玩,而我没有玩的时间。可能别人每天晚上9点睡觉,而我却要10点多才能睡。我也曾想过放弃,但哪个成功的人不是这样走过来的!

当每一次站在领奖台上;当每一次听到掌声响起;当每一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我都会想起曾经的汗水、泪水、手上的血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我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如今,我已经学到8级了,我一定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爱古筝,爱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希望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一代代的传扬下去!

古筝

我喜欢弹古筝,不仅是因为喜欢你那清泉般的声音,更是因为你让我明白了世界万物都有各自独特的美,教我学会欣赏美。

记得很小的时候,妈妈就为我播放古筝曲伴我入睡,你那天籁般的声音深深地吸引了我。从那时起,我就爱上了你。等我大些了,妈妈带我去挑选乐器,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你,就这样,我们相遇了。

练习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勾、托、抹、托”,“勾、托、抹、托”,我一遍遍地重复着相同的指法与音符,早已数不清是第几次练习了。却始终弹不出一个成调的完整曲子。难过的泪水滴在琴弦上,却依然告诉自己:不要放弃。终于有一天,我可以弹出完整的曲子,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古典的美,是那样的细腻,生动,仿佛又把我带回了作曲者的年代,感受着他的生活。这种美,并不亚于现在的流行乐。

如今,坐在窗边弹上几曲,感受古典的美是我的一大享受。你带我来到西藏,看雪山旁初升的太阳;你带我品尝酥油茶,体会作曲者对西藏无限的喜爱与向往;你带我来到海边,听大海的呼吸,欣赏天边那红火的夕阳;你带我来到天地中,共享农民们丰收的喜悦;你带我来到江南,撑一只小船,采下新鲜的荷叶;你带我来到草原,采下清晨那带着露珠的野花

如今的社会节奏之快,使人们一味地去追求钱财与理想,在拥挤的人群中去往各地地方上学,上班,而渐渐忽略了生活中的美,也渐渐失去了欣赏它们的能力。一盆简简单单的绿色植物,也许不如花朵那样艳丽,被人忽视,但是在我看来,它生出嫩芽,逐渐变得茂盛,这个过程,就是美的。

或许,是时候我们该停下脚步,寻找生活中的美了。倘若生活中很少有人在欣赏美了,我们的生活将不那么精彩。

《古筝的说明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